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未来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
为更好地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发展,确保其安全、有效地融入现有的交通体系,6月4日,中国商报记者从工信部获悉,按照《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有关工作安排,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门有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为我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智能网联汽车上路再提速
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与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支持密不可分。
2023年11月,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2023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自动驾驶汽车运输安全服务指南(试行)》,引导规范自动驾驶技术在运输服务领域的应用;2024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
据了解,此次试点的组织实施共分为试点申报、产品准入试点、上路通行试点、试点暂停与退出、评估调整五个阶段。当前,只完成试点申报阶段的遴选,并不代表具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取得准入许可或允许上路通行。接下来,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门将指导进入试点的联合体开展试点实施工作。
工信部、公安部等四部门根据专家总体意见,综合考虑产品类别、车辆运行城市特点、申报的自动驾驶功能、企业测试示范基础等情况,在履行相应程序后,确定了首批进入试点的联合体。
该联合体由9家汽车生产企业和9个使用主体组成,包括比亚迪、一汽、长安、广汽、蔚来等车企,将在北京、上海、广州等7个城市展开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试点产品涵盖乘用车、客车以及货车3大类。
对于之前企业获得L3(指在特定环境下,不需要驾驶员自己操作,就可以完成驾驶操作和周围环境监控的自动驾驶系统)测试牌照,和此次试点是什么关系?工信部表示,根据《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和通知要求,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应符合模拟仿真、封闭场地、实际道路等测试验证要求,其中,实际道路测试是产品自动驾驶系统安全测试验证的重要支柱之一。对确定进入试点的联合体,汽车生产企业需要进一步详细制定并完善产品准入测试与安全评估方案,并在多方监督下,按要求开展测试与安全评估工作。
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迎新变化
近年来,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包括比亚迪、北汽、吉利在内的不少汽车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赛道,推动智能驾驶汽车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
乘联会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L2级及以上的辅助驾驶功能装车率已经达到55.3%;2024年1—2月,装车率进一步上升至62.5%。
根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共建设17个国家级测试示范区、7个车联网先导区、16个智慧城市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4月底,我国共开放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29000多公里,发放测试示范牌照6800多张,道路测试总里程超过8800万公里。
工信部表示,目前,部分产品已具备一定的量产应用条件。下一步,将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促进智能网联汽车产品的功能、性能提升和产业生态的迭代优化,推动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此,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通知的发布,将促使参与企业加大智能网联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加速相关技术的发展和突破,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同时,通知明确了试点联合体,有助于整合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加快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规模化发展。在试点过程中,通知在准入和上路通行方面的严格要求会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安全性能,推动行业建立更高标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此次政策利好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发展。通过实际道路测试,联合体将对自动驾驶系统的各项技术进行验证,这些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传感器融合、决策算法、车辆控制系统等,在实际道路环境中的测试将有助于发现系统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对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
“同时,试点工作为车企提供了一个展示和验证新技术的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创新技术的涌现,如更先进的感知技术、更高效的决策算法等。”王鹏指出,通过试点,车企可以探索智能网联汽车的商业化应用模式,为未来的商业化运营积累经验。